《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佳节之时。这首词不仅以其优美的文辞和深邃的情感著称,还因其蕴含的人生哲理而广为传颂。全文如下: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开篇便以“明月几时有?”这一疑问句引入,仿佛诗人借着酒意向苍茫的天空发问,表达了对宇宙奥秘的无限向往与探索。接着诗人想象自己若能乘风飞往月宫,却因担心那里的寒冷而犹豫不决。这种矛盾心理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深刻思考。
接下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绘了月亮在夜空中移动的景象,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彻夜未眠。此时此刻,诗人开始反思人生中的聚散离合,并联想到自然界中月亮的阴晴圆缺,从而得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结论。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感慨,更是对世间万事万物变化无常本质的深刻领悟。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寄托了诗人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使身处异地,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共享同一轮明月,感受彼此的存在。这句词句寓意深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思念之情的经典之作。
总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艺术才华,更体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