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美食,尤其在江南地区,如上海、江苏、浙江一带,成为了春天里不可或缺的时令小吃。它的名字虽然简单,但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青团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那时的人们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在清明节前不吃火,只吃冷食,而青团便是其中的一种。到了现代,青团已不仅仅是一种祭祀食品,更成为了一种美食享受。它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外表翠绿欲滴,犹如春天的嫩叶,内馅多为豆沙、芝麻等甜味,也有咸味的肉馅,口感软糯香甜,清新而不腻。
制作青团的关键在于“青汁”的提取,通常使用的是艾草(也称鼠曲草)或麦青(小麦幼苗),将这些植物捣碎后榨取汁液,然后与糯米粉混合揉成面团,包裹上精心调制的馅料,最后蒸制而成。这不仅赋予了青团独特的颜色,还带来了淡淡的草本香气,令人回味无穷。
青团不仅是江南地区的特产,如今已经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华人社区中流行开来,成为了春天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逢春季,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摊贩,还是高档酒店的点心菜单上,都能见到青团的身影,让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品尝到这份来自江南春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