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计时方式是基于十二地支,将一天24小时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这种计时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下面按照顺时针方向,列出一天中十二个时辰的名称及其对应的现代时间:
子时(夜半):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此时阳气开始生发,是一天中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鸡鸣):凌晨1点至3点。此时天地间阴阳交合,万物开始苏醒。
寅时(平旦):凌晨3点至5点。黎明破晓,日光未现,万物静待光明。
卯时(日出):早上5点至7点。太阳升起,万物沐浴在晨光之中,生机勃勃。
辰时(食时):早上7点至9点。古人在此时进食,故名“食时”。此时阳光明媚,万物生长。
巳时(隅中):上午9点至11点。此时阳光正盛,万物繁茂。
午时(日中):中午11点至下午1点。太阳位于天空最高处,是一天中阳气最盛之时。
未时(日昳):下午1点至3点。太阳西斜,阳光逐渐减弱。
申时(晡时):下午3点至5点。此时阳光柔和,适合劳作或散步。
酉时(日入):下午5点至7点。太阳落山,黄昏降临,万物归于平静。
戌时(黄昏):晚上7点至9点。夜幕低垂,万物归巢,人归家中。
亥时(人定):晚上9点至11点。此时人们安歇,天地间一片宁静,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这些时辰不仅用于计时,还与中医理论、占星术等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