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周朝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姬发,他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西周
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
姬发是周文王之子,他继承父业,最终率领联军击败商纣王,建立了周朝。姬发在位期间,推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或异姓贵族,以巩固政权。
周成王姬诵(约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
姬诵是周武王之子,年幼即位,由周公旦辅政。在他的统治下,周朝继续巩固和发展,周公旦还制定了《周礼》,奠定了周朝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基础。
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两个阶段。
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年—前720年在位)
姬宜臼是周宣王之子,在犬戎攻破镐京后,迁都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他的在位期间,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衰落,诸侯国开始崛起,形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周赧王姬延(公元前314年—前256年在位)
姬延是东周末代君主,他在位时,周朝已经名存实亡,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愈演愈烈。最终,秦昭襄王攻占洛阳,周朝正式灭亡。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因为其统治时间长,更因为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