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西周由周武王姬发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历经十一位君主;东周则从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至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共经历十二位君主。
西周初期,周文王奠定了基础,周武王伐纣成功后正式建立周朝。成王、康王时期,国家稳定繁荣,史称“成康之治”。然而,进入昭王、穆王之后,中央集权逐渐削弱,贵族势力崛起。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标志着西周走向衰落,最终因幽王烽火戏诸侯而亡。
东周自平王东迁起,中央权威进一步衰退,地方诸侯割据称雄。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相继登场,标志着权力重心下移。东周后期,周天子仅存虚名,真正掌控天下的是强大的诸侯国。公元前256年,秦攻入洛邑,周赧王去世,周朝正式灭亡。
周朝虽未如商代般留下完整的帝王谱系,但其文化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礼乐制度的基础,并通过分封制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