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推行了一项重要的历法改革,这就是著名的“格列高利历”,即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公历。在此之前,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的是儒略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儒略历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产生了偏差,导致春分等节气逐渐偏离其原本的时间点。
为了纠正这一误差,格列高利历将一年的平均长度调整为365.2425天,比儒略历更加精确。此外,它还规定了世纪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从而进一步减少多余的闰日。这种改进使得历法与天文现象保持高度一致。
在实施过程中,为了让日期重新对齐,1582年10月4日之后直接跳到了10月15日,整整消失了十天。这一变化起初只在天主教国家实行,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新的历法。尽管如此,在英国及其殖民地,直到1752年才改用格列高利历;而俄罗斯则是在1918年十月革命后才采纳此历法,当时也跳过了几天。
虽然表面上看只是简单地删除了一些日子,但实际上这次改革对于促进社会秩序、科学研究以及国际交流都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历法混乱问题,也为后来全球化背景下的时间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