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当时,杜甫正值青年时期,胸怀壮志,游历山东,途经泰山时有感而发。这首诗描绘了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他追求理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杜甫在诗中开篇即展现出泰山的巍峨气势:“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不仅点明了泰山的地位,还通过“齐鲁青未了”将泰山与齐鲁大地融为一体,突出了其横亘天地间的磅礴气势。接下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进一步刻画了泰山神奇秀丽的自然景观以及分割昼夜的独特景象,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与豪情,体现了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从写作背景来看,《望岳》不仅是杜甫早期作品中的佳作之一,也是他一生追求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写照。此时的杜甫虽尚未经历仕途坎坷与人生磨难,但已展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思想感情。他通过对泰山的描写,既表现了对壮美山河的礼赞,也隐喻了自己渴望实现抱负、成就一番事业的愿望。这种乐观向上的心态贯穿了杜甫的一生,并成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
总之,《望岳》以其雄浑壮阔的画面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激励着后人为理想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