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琅琅书声中的“琅”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能听到“琅琅书声”这个词,用来形容学生们在教室里大声朗读课文的声音。这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词,充满了对学习氛围的美好想象。然而,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在这个词语中,“琅”字的使用其实存在争议。
从字形上看,“琅”字由“王”和“良”两部分组成,本义是一种玉石,因其晶莹剔透、声音清脆而得名。后来,“琅”字被引申用于形容声音的响亮悦耳,如成语“琅琅上口”就表达了语言优美流畅、易于吟诵的特点。因此,用“琅琅书声”来形容学生们读书时的洪亮声音,形象贴切,符合语境。
但是,从规范性角度来看,“琅琅书声”中的“琅”字是否恰当,却值得商榷。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的记载,“琅”字作为形容词使用时,主要限定于描述声音的清脆或事物的美好,并未专门收录“琅琅书声”这一搭配。而更为常见的表达是“琅琅读书声”,这里的“琅琅”直接修饰“读书声”,逻辑更加严谨,也更符合语言习惯。
此外,从音韵学的角度分析,“琅琅”一词的发音为“láng láng”,与“书声”的语音节奏稍显不协调。相比之下,“琅琅读书声”则更符合汉语的音律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综上所述,“琅琅书声”虽常见于文学作品和口语交流之中,但从语言规范化的要求来看,其准确性仍有待斟酌。若追求更精确的表达,建议改用“琅琅读书声”。这不仅能够避免歧义,还能更好地体现汉语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