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回两个喇叭
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摊位。摊主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他总是戴着一顶旧草帽,脸上布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他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风铃、手链、钥匙扣……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形状各异的“喇叭”。这些喇叭并不昂贵,却总能吸引路人的目光。
老人常说:“一个回两个喇叭。”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原来,这源于他年轻时的一段经历。那时,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生活虽然清贫,但却充满了希望。一次放学后,他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位盲童。盲童用竹笛吹奏了一首曲子,那悠扬的声音让老人久久难忘。然而,盲童却告诉他:“老师,如果有一对耳朵能听见我的笛声,那该多好啊!”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老人的心。从那以后,他开始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那些因为贫穷或身体原因无法享受美好事物的孩子们。后来,他辞去了教职,来到城市,靠制作和售卖这些廉价的“喇叭”为生。他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感受到声音的美好,哪怕只是一点点。
如今,老人的摊位成了许多人驻足的地方。有人买下喇叭送给家人朋友,也有人只是静静地站在旁边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老人常说:“一个回两个喇叭,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听到生活的旋律。”
有一天,一个小女孩来到摊前,她问:“爷爷,为什么您要做这么多喇叭呢?”老人笑了笑,指着摊上的喇叭说:“你看,一个喇叭发出的声音,可以传得很远;但如果再加一个喇叭,声音就会更大更响亮。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听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就像这对喇叭一样。”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抱着一只小巧的喇叭蹦蹦跳跳地离开了。而老人则继续低头忙碌,用粗糙的手指打磨着下一个“喇叭”,仿佛在演奏一首无声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