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最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这场战争始于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挑起事端,并联合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导火索扩大战争规模。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天津等地,甚至一度逼近北京。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避暑山庄,而清廷被迫与列强谈判并签订屈辱性条约。
其中,《天津条约》(1858年)是第一次重要的和约。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常驻北京;开放更多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等。这些条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
次年,《北京条约》正式签署,进一步加重了中国的负担。除了确认《天津条约》的内容外,还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半岛全部给英国;赔偿英法巨额军费;允许鸦片贸易合法化等。此外,俄国趁机通过《中俄瑷珲条约》等一系列边界条约,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大量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矛盾加剧,太平天国运动受到沉重打击,同时列强势力深入内地,开启了更加深入的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阶段。这场战争不仅加剧了民族危机,也促使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传统制度,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国家主权被肆意践踏的基础之上,留给后人深刻的教训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