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咏物抒怀的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只离群失伴的孤雁,寄托了诗人漂泊无依、孤独寂寞的情感,以及对亲人朋友深切的思念。
诗中写道:“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开篇便刻画出这只孤雁与众不同之处,它拒绝饮水进食,只是不停地飞翔鸣叫,仿佛在呼唤同伴。这种执着的寻找表现了孤雁对群体的强烈依赖和对失去同伴的深深哀伤。接着“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进一步渲染了孤雁的孤独无助。在广阔无垠的天空中,这一片孤单的身影显得如此渺小,与周围的重重云层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它的孤立无援。
后两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则由孤雁引申到自身境遇。诗人感叹自己如同这只孤雁,在茫茫人海中四处漂泊,虽竭力寻找归属感,却始终难以找到心灵的慰藉。而那些世俗之人就像那毫无心绪的野鸦,只顾自己喧闹忙碌,根本无法理解诗人的孤独与痛苦。整首诗通过对孤雁形象的细腻描写,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巧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思考。
杜甫以孤雁自喻,抒发了自己长期漂泊异乡、思念故乡亲人的复杂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世间冷漠无情现象的批判。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堪称咏物诗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