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句诗的上一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温馨而深情的画面: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两人将一起坐在西窗下,剪烛谈心,回忆起今夜在巴山听雨的孤独时光。
这篇文章将围绕这两句诗展开,讲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诗歌背后的深刻含义。
秋夜的巴山,细雨绵绵,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李商隐独自一人,身处异乡,面对窗外的雨声,心中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他提笔写下这首《夜雨寄北》,用简洁而含蓄的语言,表达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君问归期未有期”,这是诗的开篇,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惆怅。诗人无法确定归期,只能在心底默默期盼。而接下来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则通过自然景象进一步烘托了这种情绪。雨水不断积聚,仿佛也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孤寂。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转向了希望。“何当共剪西窗烛”,诗人想象着未来某一天,与亲人相聚,共同度过一个温馨的夜晚。这不仅是对现实困境的超越,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对过去经历的一种回顾与感慨。那些曾经的孤独与等待,将成为日后珍贵的记忆。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在于它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更触及了人类普遍的心理状态——离别、思念与期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团聚的渴望始终未曾改变。李商隐用短短四句诗,捕捉到了这一永恒的主题,让读者感同身受。
总之,《夜雨寄北》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波动,同时也传递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在这句“却话巴山夜雨时”中,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流转与人性的温暖,这也是为什么这首诗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