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在“供耕织”中读作“gōng”。这个词语出自《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里的“供耕织”可以理解为提供给农耕和纺织所需的一切资源和支持。
在中国古代社会,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供耕织”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重视。农民通过辛勤劳动,种植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等,并用这些粮食来维持生活,同时也会将多余的粮食出售或上交作为赋税。而织布业则是家庭副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们利用闲暇时间纺纱织布,制作衣物,既满足了家庭需求,又可以在市场上交易换取其他必需品。
随着历史的发展,“供耕织”的概念逐渐演变为更广泛的含义,包括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政策、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对农民权益的保护等方面。例如,在封建时代,历代王朝都会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农田水利管理,确保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还会减免赋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此外,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防止土地兼并现象的发生。
到了近现代,虽然我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但仍然坚持“以农为本”的发展理念,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比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得“供耕织”这一古老的理念焕发出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