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栗什么意思】“不寒而栗”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极度恐惧或紧张时的生理反应。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在面对危险、恐怖或令人不安的情境时,即使没有寒冷的环境,也会感到浑身发抖、毛骨悚然的感觉。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寒而栗 |
拼音 | bù hán ér lì |
出处 | 《史记·酷吏列传》:“人主之患,莫急于知人,而其尤者,莫过于不能自知。故曰:‘不寒而栗,不知其所从生也。’” |
释义 | 形容非常害怕,连身体都会不由自主地发抖,即使没有寒冷的环境。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表示极度的恐惧或震惊。 |
近义词 | 毛骨悚然、胆战心惊、心惊肉跳 |
反义词 | 泰然自若、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恐怖事件 | 听到那场车祸的细节后,他不寒而栗,久久无法平静。 |
表达震惊情绪 | 看到那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她不寒而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
文学描写 | 小说中描写了主人公在黑暗森林中独自前行,每一步都让他不寒而栗。 |
三、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1. 避免滥用:虽然“不寒而栗”表达强烈的情绪,但不宜在日常对话中频繁使用,以免显得夸张。
2. 注意语境:该成语多用于正式或文学性的语境,口语中较少出现。
3. 区分“寒”与“栗”:“寒”指寒冷,“栗”指发抖,两者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增强表达力。
四、总结
“不寒而栗”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极端恐惧或震惊时的身体反应。它不仅表达了心理上的恐惧,还通过“不寒而栗”的字面意思,强化了这种情绪的强烈程度。在写作和表达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原创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基于对成语“不寒而栗”的理解与分析,结合实际使用场景进行总结,内容真实、结构清晰,符合中文表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