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魉上一句是什么】在中文成语或俗语中,“魑魅魍魉”常被用来形容各种鬼怪,象征着邪恶、阴暗的事物。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魑魅魍魉”其实是有上一句的,这句话出自古代典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将从来源、含义、上一句内容以及相关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魑魅魍魉”是一个常见的四字词语,通常用于比喻各种妖魔鬼怪或邪恶势力。它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句是“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意思是这些鬼怪都无法遇到,后来引申为无法对付的敌人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因此,“魑魅魍魉”的上一句是:“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这句话出自《左传·宣公三年》,原文为:“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前夏朝施行德政的时候,远方的人把图画送上来,各地进贡金属,铸造铜鼎来象征各种事物,让百姓知道什么是神怪和邪祟。因此,百姓进入山林川泽时,不会遇到不祥的东西,连魑魅魍魉也无法接近他们。
由此可见,“魑魅魍魉”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莫能逢之”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种对自然和邪恶力量的敬畏与防范。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短语 | 魑魅魍魉 |
上一句 | 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
出处 | 《左传·宣公三年》 |
原文出处 |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
含义 | 指各种鬼怪或邪恶势力,也可引申为难以对付的对手或问题。 |
用法 | 多用于文学或口语中,形容敌对势力强大、难以应对。 |
文化背景 | 反映古代对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强调“德”与“善”的重要性。 |
三、结语
“魑魅魍魉”虽然常被单独使用,但它的完整出处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了解其上一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成语的本意,也能帮助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得体、地道。
如果你在阅读古籍或学习传统文化时遇到类似的成语,不妨多查证其出处,这样可以提升语言素养,也能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