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故事简述】“一鸣惊人”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平时不显山露水的人,在关键时刻突然表现出非凡的能力或成就。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讲述的是楚庄王在位初期,沉溺于享乐、不理朝政,后来经过大臣的劝谏,终于振作起来,一举成就霸业的故事。
一、故事简述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初期并不关心国家大事,整天沉迷于饮酒、打猎和歌舞娱乐,对朝政漠不关心。朝中大臣多次劝谏,但他却置若罔闻,甚至以“不问政事”的态度回应。然而,他并未真正放弃治国之志,而是选择隐忍等待时机。
一次,大夫伍举问他:“大王为何久不问政?”楚庄王回答:“我有一只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伍举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庄王听后,深感赞同,从此开始整顿朝纲,励精图治,最终使楚国强盛一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二、故事要点总结
项目 | 内容 |
故事来源 | 《史记·滑稽列传》 |
主要人物 | 楚庄王、伍举 |
背景 | 楚庄王初期不理朝政,沉迷享乐 |
转折点 | 伍举用“鸟”的比喻劝谏楚庄王 |
结局 | 楚庄王醒悟,励精图治,成就霸业 |
成语含义 | 平时不显山露水,关键时刻表现非凡 |
三、启示与意义
“一鸣惊人”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人看似默默无闻,实则是在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爆发。这种“厚积薄发”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创业,都需要耐心积累,才能在关键时刻展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