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被称为“经”是在汉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时期,《诗经》并不称为“经”,而是称为《诗》或《诗三百》。
到了汉代,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主流思想,而《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地位也随之提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武帝时期,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三家学者分别对《诗经》进行了注解,并被列为博士官学教材。自此,《诗经》开始被视为儒家经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为《诗经》或《诗》,并被尊为“经”。
汉代之后,随着儒家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诗经》的地位更加稳固。至东汉时,郑玄等人对《诗经》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注释和研究,使其在学术界的地位更加突出。此后,历代学者对《诗经》的研究和注释不断深入,其作为儒家经典的地位也愈加巩固。
综上所述,《诗经》被称为“经”是在汉代,这一称谓不仅体现了《诗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汉代儒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