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年龄除了直接用数字表示外,还有许多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的别称。这些别称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人生阶段的理解,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年龄别称。
1. 襁褓:指婴儿时期,一般是指未满周岁的孩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 孩提:指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3. 龆龀(tiáo chèn):指七八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说文解字》:“龆,小儿生牙也。”“龀,毁齿也。”
4.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古时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5.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6. 及笄(jī):指女子年满十五岁。笄,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7.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称作弱冠。
8. 而立:指人到三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9. 不惑:指人到四十岁。孔子曰:“四十而不惑。”
10. 知天命:指人到五十岁。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11. 耳顺:指人到六十岁。孔子曰:“六十而耳顺。”
12. 花甲:指人六十岁。因为古代以天干地支配合来记年,从甲子开始,六十年为一循环,称为一甲子。
13. 古稀:指人到七十岁。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4. 杖朝:指人到八十岁。《礼记·王制》:“八十杖于朝。”
15. 耄耋(mào dié):指人八九十岁。《尚书·大禹谟》:“耄期称道。”
16. 期颐:指人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这些别称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尊重与理解,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