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里巴人”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战国策·楚策》。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指通俗浅显的文艺作品或言论,与之相对的是“阳春白雪”,代表高雅的艺术和文学作品。
故事背景是在战国时期,楚国的音乐家宋玉在与楚襄王讨论音乐时提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这里的《下里》《巴人》指的是较为通俗易懂的歌曲,而《阳春》《白雪》则代表了高雅的艺术。后来,“下里巴人”便逐渐演变成了通俗易懂的事物的代名词。
在日常生活中,“下里巴人”通常用于形容那些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事物,比如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等。它与“阳春白雪”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代表着大众文化,后者则象征着精英文化和高雅艺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类方式并不意味着通俗的作品就一定低劣,高雅的艺术就一定优秀,而是反映了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和审美取向。
了解“下里巴人”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分类观念,并且能够促进我们对各种文化形式的包容与欣赏。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无论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