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知识 > 正文

10岁到100岁古代叫什么

来源:网易  编辑:钟宽凝综合知识2025-03-04 22:03:36

在中国古代,年龄的称呼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从10岁到100岁,不同的年龄段有着各自的称谓,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生命阶段的划分,也展示了他们对于人生各个时期的期望和态度。

10岁至14岁:这个时期的孩子被称为“幼学之年”。《礼记·曲礼上》中提到:“十年曰幼学。”意味着孩子开始接受正式教育,学习知识。

15岁至19岁:男子在这个时期被称为“舞象之年”,女子则称为“及笄之年”。《礼记·内则》记载:“男子二十而冠,十五而舞象;女子十五而笄。”舞象指的是男子开始学习射箭、舞蹈等技能;笄则是指女子到了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表示成年。

20岁至29岁:这一时期的人被称为“弱冠之年”,即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象征着成年。虽然女子没有冠礼,但也会在这一时期举行婚礼,标志着进入成年。

30岁至39岁:这个时期被称为“而立之年”,出自《论语》,意为到了三十岁,应该能够自立于世,有所成就。

40岁至49岁:被称为“不惑之年”,意味着人到了四十岁,心智成熟,能够明辨是非,不再迷惑。

50岁至59岁:被称为“知天命之年”,表明人到了五十岁,已经明白自己的命运和人生的定位。

60岁至69岁:被称为“耳顺之年”,意思是到了六十岁,无论听到什么言论都能泰然处之,心态平和。

70岁至79岁:被称为“古稀之年”,源于杜甫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向往。

80岁至89岁:被称为“杖朝之年”,意为八十岁的老人可以拄着拐杖上朝议事,体现了对高龄者的尊重。

90岁至99岁:被称为“鲐背之年”,鲐是一种鱼,其背部常有斑点,用来比喻老人皮肤上的老年斑,形容人年事已高。

100岁及以上:被称为“期颐之年”,意为一百岁,寓意人的一生圆满。

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不同年龄段的理解,也展现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关键词: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