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香而酒冽还是洌】“泉香而酒冽”出自《醉翁亭记》中的名句:“酿泉也,其水清而甘,其泉香而酒冽。”这句话描绘了泉水的清澈、甘甜以及酿成酒后的清冽。然而,关于“泉香而酒冽”中的“冽”字是否应为“洌”,历来存在争议。
一、文字辨析
在古文阅读中,“冽”和“洌”常被混淆。这两个字虽然读音相同(liè),但含义略有不同:
字 | 拼音 | 含义 | 常见用法 |
冽 | liè | 清冷、寒凉 | 多用于形容天气或水的寒冷 |
洌 | liè | 清澈、清亮 | 多用于形容水或酒的清澈透明 |
在《醉翁亭记》中,“泉香而酒冽”更强调的是酒的清冽,而非温度上的寒冷。因此,“冽”在此处更符合语境。
二、历史版本与学者观点
1. 《醉翁亭记》原文
原文为:“酿泉也,其水清而甘,其泉香而酒冽。”
这是欧阳修原作,后世传抄中可能有误。
2. 历代注释与版本差异
- 宋代注本多使用“冽”。
- 明清以后,部分版本出现“洌”的写法,可能是因字形相近而误改。
- 现代教材中,多数采用“冽”,如人教版语文课本。
3. 学者观点
- 钱钟书、朱自清等学者认为“冽”更为准确。
- 一些古籍整理者则主张“洌”更符合古文用字习惯。
三、结论总结
项目 | 内容 |
正确用字 | “冽” |
依据 | 文意更贴合“酒清冽”,而非“酒清亮” |
学术共识 | 多数学者支持“冽”,现代教材采用“冽” |
历史版本 | 宋代原版为“冽”,明清有“洌”之误 |
四、结语
“泉香而酒冽”作为千古名句,其用字虽小,却关乎文意的理解。从语言学和文学角度分析,“冽”字更符合原文意境。尽管“洌”字在某些版本中出现,但从整体语境来看,“冽”仍是更为恰当的选择。学习古文,不仅要注重字词的正确性,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学美感与文化内涵。